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(孟浩然)

a7a2678302024-07-27 14:08:18

孟浩然

山暝听猿愁,沧江急夜流。

风鸣两岸叶,月照一孤舟。

建德非吾土,维扬忆旧游。

还将两行泪,遥寄海西头。

这首山水行旅诗,写夜泊秋江的凄清孤寂及客中怀念广陵(即扬州)旧友之情,是一首古淡而富有情韵的绝唱。从诗题看,这首五律当是作者在开元十八年(730)溯钱塘江西上,进入建德县(旧治在今建德梅城镇)境时所作。桐庐江一名桐江,是钱塘江自建德以下至桐庐一段的别称。

诗的前半写夜泊桐庐江的见闻,引动了行旅愁思。首联说,山色昏暗,幽谷中不时传来凄切的猿啸声。夜幕渐渐降临了,两岸山崖黑魆魆的,江中流水也显得特别湍急。“山暝”、“沧江”写所见; “听猿愁”、“急夜流”,写所闻。猿啼本不愁,诗人听而觉愁,是移情作用,“急夜流”是以闻写见。着一“急”字,写出桐江水流“急湍甚箭,猛浪若奔”(吴均《与宋元思书》)的声势,同时,也暗含“月暮客愁新”的感情。桐庐一带,本是山明水秀、风景佳丽之处。吴均曾说这一带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。但由于诗人考场失意,情绪黯淡,以这样的心情观物。山水也不免染上一层冷清的色彩。

发端健举,迅捷得势,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。颔联承上写旅况寥落。深秋季节,风吹两岸的树叶,发出一片飒飒的响声,撩人心绪;明月高悬,独照江中孤零零地停泊着的一叶扁舟,更觉悄怆凄清。这两句意象直接呈现,情景如绘,鲜明逼真,体现出诗人新警独特的感受。“风鸣”,诉诸耳,“鸣”字见风之急; “月照”,诉诸目;唯一孤舟,孤寂可知。“两岸叶”寓见,承首句“山”,见“夹岸高山,皆生寒树”(吴均语); “一孤舟”写见,承次句“江”;不仅见月涌江流之景,也必然使置身于舟上的诗人产生动荡不定之感。诗人既自然又独到地捕捉住适于表达这一心境的客观景物,并把这些耳闻目睹的景物巧妙地织成一幅“桐江夜泊图”,构成深远清峭的意境。从写法上讲,四句二十字一气贯注,描摹精致逼真,无斧凿痕迹。

下四句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,转入抒情。用的是奔迸的抒情法,直写思乡怀友的激情,着墨轻淡而情意真切。

颈联兼写思乡怀友之情。王粲《登楼赋》云: “虽信美而非吾土兮,曾何足以少留!”这里化用其意,有独客异乡的惆怅,还有怀念扬州的老朋友的情思。两层意思,遂使前半首的客愁一一有了着落。

尾联关合全诗,点明题中“寄广陵旧游”。不说寄诗而说寄“泪”,想象别致,就眼前景起兴,幻想凭着“急夜流”的沧江,把自己的“两行泪”尽快地带给远方的朋友,可见其情深语挚。作者在应试失败后漫游吴越时写的这首诗,表现了一种动荡不安的心态,流露出孤寂空漠之感。结构上全诗前景后情,情景融彻,浑然一体。一个“愁”字,贯上彻下,笼罩全篇。写景时突出了旅况寥落之感,抒情时着重抒写思乡怀友之情,自然挥洒,而有无穷之味。(顾永华)

孟公诗高于起调,故清而不寒。(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)

(前四句)二十字,可作十五六层,而一气贯注,无斧凿痕迹。(陈婉俊补注《唐诗三百首》)

(首联)健举,工于发端。(颔联)旅况寥落,情景如绘。(尾联)情深语挚。(高步瀛《唐宋诗举要》卷四)